心怀暖阳助残写初心——记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王承玉
心怀暖阳助残写初心——记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王承玉
心怀暖阳助残写初心——记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王承玉“傅大哥,您符合创业就业(jiùyè)扶持政策,这些是需要准备的材料……”5月22日(rì),在南平市建阳区童游街道水尾村,刚荣获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称号的王承玉,又一次将服务送进了残疾人的家门(jiāmén)。
身残志坚淬硬功:把(bǎ)政策“嚼碎”送到群众心坎里
1990年出生的(de)王承玉(wángchéngyù),因脑瘫后遗症导致肢体障碍。现为建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兼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(liánluòyuán)。2015年成为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以来,她深知“做好助残工作需要专业支撑”。为此,她开启“白天工作、夜晚充电”模式,通过函授取得大专学历,系统学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等政策法规(zhèngcèfǎguī)。
同时,王承玉还接手了(le)残疾人证办理工作,办公桌上一本布满标注的《残疾人证办理指南(zhǐnán)》,见证着(zhe)她的努力。如今,她不仅对残疾人证评定标准烂熟于心,更能熟练运用远程帮办等(děng)数字化服务,成为同事口中的“政策专家”,更是(shì)(gèngshì)残疾人信赖的“贴心顾问”。王承玉表示:“我自己也是一个残疾人,能感同身受,更懂得他们的不容易。只有把政策吃透,才能让残疾人少走弯路。”
精益求精办证件:8600本证书(zhèngshū)背后的民生温度
在建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,王承玉的工位总是最早亮起(qǐ)灯光。“她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,总是比考勤时间提前到岗,提早(tízǎo)做好准备(zhǔnbèi),对于每一个前来办事(bànshì)的群众,她都格外热心、耐心。”建阳区残联窗口负责人陈浩这样说道。
自2015年以来,经她(tā)手办理的(de)残疾人证达8600多本,平均每天服务2.4名(míng)残疾人。面对每本关系(guānxì)残疾人切身权益的证件,她从材料(cáiliào)审核到录证制证都精益求精。2022年,一位肢体残疾人因对伤残等级调整产生误解,她连续三天上门沟通,用政策和真情解开对方心结。为让偏远地区残疾人少跑腿,她拖着不便的腿脚,累计为100余名行动不便者提供(tígōng)上门评残服务。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,残联窗口连续20次(cì)获评(huòpíng)“红旗窗口”,她个人12次荣获“服务之星”。
情系基层暖民心:500次走访串起(chuànqǐ)助残星河
王承玉的(de)手机存着300多个残疾人联系方式,工作(gōngzuò)日志记满“老陈需托养补助”“小张该续领服药补贴”等琐碎需求。十年来,她累计走访残疾人家庭500多次,用脚步丈量责任:为100多户困难(kùnnán)家庭申请托养补助20余万元,为100多名(duōmíng)精神病患者(huànzhě)申请服药补贴5万多元;扶持30多名残疾人创业,发放补助15万元,组织20余场就业(jiùyè)培训助力8人就业;为20多名残疾人子女申请助学金2万多元,策划20余场文体活动带动残疾人融入(róngrù)社会。
这份坚守换来了残疾人真大哥的真心:“她(tā)(tā)就像我们(wǒmen)(wǒmen)的朋友一样,这么多年一直默默地帮助着我们。每次(měicì)政策一出台,承玉马上就联系我们。因为我们出行不方便,只要把材料传给她,她就直接帮我们办理。”还有一位接受过帮扶的残疾人特意送来自家种的蔬菜:“王姐,这是我们的心意!”
这份坚守背后,是(shì)家人无声的(de)支持。丈夫黄福权每日早晚接送(jiēsòng),下乡服务时也全程相伴,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。“她(tā)这次获得这个荣誉我很自豪,以后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她。”黄福权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对妻子(qīzǐ)事业的全力支持。也正是这份温暖的后盾,让王承玉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助残事业中。
“这份荣誉属于(shǔyú)所有基层助残工作者。”5月16日,王承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荣誉证书(róngyùzhèngshū)时表示。从肢体障碍的(de)“追光者”到残疾人心中的“引路人(yǐnlùrén)”,王承玉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在平凡岗位上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助残大道。她微跛的步履间,丈量的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(wúxiàn)热忱(rèchén),书写的是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最美(zuìměi)答卷。(林晶、庄妍、张少杰)="_goback">
“傅大哥,您符合创业就业(jiùyè)扶持政策,这些是需要准备的材料……”5月22日(rì),在南平市建阳区童游街道水尾村,刚荣获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称号的王承玉,又一次将服务送进了残疾人的家门(jiāmén)。
身残志坚淬硬功:把(bǎ)政策“嚼碎”送到群众心坎里
1990年出生的(de)王承玉(wángchéngyù),因脑瘫后遗症导致肢体障碍。现为建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兼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(liánluòyuán)。2015年成为童游街道残疾人联络员以来,她深知“做好助残工作需要专业支撑”。为此,她开启“白天工作、夜晚充电”模式,通过函授取得大专学历,系统学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等政策法规(zhèngcèfǎguī)。
同时,王承玉还接手了(le)残疾人证办理工作,办公桌上一本布满标注的《残疾人证办理指南(zhǐnán)》,见证着(zhe)她的努力。如今,她不仅对残疾人证评定标准烂熟于心,更能熟练运用远程帮办等(děng)数字化服务,成为同事口中的“政策专家”,更是(shì)(gèngshì)残疾人信赖的“贴心顾问”。王承玉表示:“我自己也是一个残疾人,能感同身受,更懂得他们的不容易。只有把政策吃透,才能让残疾人少走弯路。”
精益求精办证件:8600本证书(zhèngshū)背后的民生温度
在建阳区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,王承玉的工位总是最早亮起(qǐ)灯光。“她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,总是比考勤时间提前到岗,提早(tízǎo)做好准备(zhǔnbèi),对于每一个前来办事(bànshì)的群众,她都格外热心、耐心。”建阳区残联窗口负责人陈浩这样说道。
自2015年以来,经她(tā)手办理的(de)残疾人证达8600多本,平均每天服务2.4名(míng)残疾人。面对每本关系(guānxì)残疾人切身权益的证件,她从材料(cáiliào)审核到录证制证都精益求精。2022年,一位肢体残疾人因对伤残等级调整产生误解,她连续三天上门沟通,用政策和真情解开对方心结。为让偏远地区残疾人少跑腿,她拖着不便的腿脚,累计为100余名行动不便者提供(tígōng)上门评残服务。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,残联窗口连续20次(cì)获评(huòpíng)“红旗窗口”,她个人12次荣获“服务之星”。
情系基层暖民心:500次走访串起(chuànqǐ)助残星河
王承玉的(de)手机存着300多个残疾人联系方式,工作(gōngzuò)日志记满“老陈需托养补助”“小张该续领服药补贴”等琐碎需求。十年来,她累计走访残疾人家庭500多次,用脚步丈量责任:为100多户困难(kùnnán)家庭申请托养补助20余万元,为100多名(duōmíng)精神病患者(huànzhě)申请服药补贴5万多元;扶持30多名残疾人创业,发放补助15万元,组织20余场就业(jiùyè)培训助力8人就业;为20多名残疾人子女申请助学金2万多元,策划20余场文体活动带动残疾人融入(róngrù)社会。
这份坚守换来了残疾人真大哥的真心:“她(tā)(tā)就像我们(wǒmen)(wǒmen)的朋友一样,这么多年一直默默地帮助着我们。每次(měicì)政策一出台,承玉马上就联系我们。因为我们出行不方便,只要把材料传给她,她就直接帮我们办理。”还有一位接受过帮扶的残疾人特意送来自家种的蔬菜:“王姐,这是我们的心意!”
这份坚守背后,是(shì)家人无声的(de)支持。丈夫黄福权每日早晚接送(jiēsòng),下乡服务时也全程相伴,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。“她(tā)这次获得这个荣誉我很自豪,以后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她。”黄福权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对妻子(qīzǐ)事业的全力支持。也正是这份温暖的后盾,让王承玉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助残事业中。
“这份荣誉属于(shǔyú)所有基层助残工作者。”5月16日,王承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荣誉证书(róngyùzhèngshū)时表示。从肢体障碍的(de)“追光者”到残疾人心中的“引路人(yǐnlùrén)”,王承玉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在平凡岗位上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助残大道。她微跛的步履间,丈量的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(wúxiàn)热忱(rèchén),书写的是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最美(zuìměi)答卷。(林晶、庄妍、张少杰)="_goback">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