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象山苗种企业繁育出26个海洋鱼类品种 记者亲历工厂化繁育

体育正文 250 0

象山苗种企业繁育出26个海洋鱼类品种 记者亲历工厂化繁育

象山苗种企业繁育出26个海洋鱼类品种 记者亲历工厂化繁育

不久前,在象山县黄避岙乡,一场以“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”为主题(zhǔtí)的增殖放流活动(huódòng)开启,300多万尾大黄鱼鱼苗游进大海。 这些大黄鱼种苗,来自不远处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。走进(zǒujìn)车间,一股淡淡的鱼腥味飘荡在空气中。育苗车间里,我们看到岱衢族大黄鱼、银鲳、梅童鱼、黄姑鱼、褐菖鲉、小黄鱼(xiǎohuángyú)等十余个品种的海水鱼类,仿佛(fǎngfú)一个色彩斑斓的水族馆(shuǐzúguǎn)。 这些(zhèxiē)年,企业的工厂化育苗(yùmiáo)车间相继繁育出26个海洋鱼类(yúlèi)品种。眼下正值育苗繁育旺季,我们走进这里,体验海洋渔业品种的工厂化繁育。 记者(前)捞起大黄鱼准备催产。 共享联盟·象山 许慎子(zi) 摄 23℃水温是(shì)最佳选择 在企业育苗车间,董事长郑根兴轻叩(qīngkòu)养殖池壁。我们看到,数千尾大黄鱼苗应声跃出水面,划出道道银弧。“这个(zhègè)应激反应测试,是种质优化(yōuhuà)的直观体现。”这位76岁的“水产老兵”解释说。 象山渔民对大黄鱼的(de)记忆,一度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(bāshíniándài)。由于过度捕捞等(děng)因素,岱衢族大黄鱼曾经变得十分罕见。2000年,郑根兴通过捕捞获得4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,由此开始育苗、养鱼的历程。“岱衢族大黄鱼在车间繁育出种苗,通过增殖放流,逐渐壮大了种群(zhǒngqún)。”他站在养殖池边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(xiàoróng)。 眼下这段时间是亲鱼繁育的关键时期,控制水温十分关键,适宜(shìyí)的水温有利于大黄鱼亲鱼性腺成熟。企业副总经理(fùzǒngjīnglǐ)陶顺顺递给我一支温度计,让我测量养殖池的水温。弯腰、浸入、读数,每个动作都需(xū)精准(jīngzhǔn)到位。一个车间里有十几个养殖池,每池必测,次次严控。 “经过(guò)多年的实践,我们(wǒmen)发现保持水温保持在23摄氏度是最佳选择,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(chǎnshēng)不利影响。”陶顺顺一边带着我测量水温,一边传授经验。 性腺逐渐成熟的岱衢族大黄鱼(yú)除了敏感,还很“娇气”,给鱼催产是一门技术活。一个繁育池,养殖着(zhe)上千条鱼。我试着捞起一条进行催产,于是操作网兜捕捞(bǔlāo)。我围着(wéizhe)池子转了两圈出手捞了几次,可机警的鱼一次次逃脱我的网兜。 “不能把网兜放在水中舀,还没(méi)靠近鱼就游走了,要伺机而动,看到一条(yītiáo),迅速对准捕捞。”看着我的操作,陶(táo)顺顺提醒说。按照他的方法,我紧紧抓住竹竿,对准一条鱼,猛一下就捞了起来。 捞鱼(yú)不容易(róngyì),给鱼打针更难(gèngnán)。这项技术专业性强,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鱼苗死亡。我缺乏专业技术,不能进行操作,只能给陶顺顺打下手,我紧张地用双手捧着鱼。一尾鱼在手里活力十足(shízú),我担心用力过大弄伤它,好几次鱼差点在我手中滑脱。 “必须又快又准(kuàiyòuzhǔn),最大程度减少鱼的(de)应激反应。”只见陶顺顺拿着注射器,右手持针45度斜刺入鱼的胸鳍基部,0.5毫升催产素精准注入腹腔,注射、拔针,眨眼之间完成全部操作。鱼在(zài)我(wǒ)手中(shǒuzhōng)一阵挣扎,我迅速将手中的鱼放回养殖池,看到被放回的鱼依旧游动自如,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。 如今,以岱(dài)衢洋采捕的(de)野生大黄鱼为基础群体,历经5代选育而成的大黄鱼“甬岱1号”不仅体型匀称细长,生长速度(sùdù)也平均提高了16.4%。 郑根兴在(zài)车间检查水质。 受访者供图 “世上最难养的鱼”实现了(le)人工繁育 银鲳号称“世上最难养的鱼”,在这里也实现了人工繁育(fányù)。在银鲳繁育池边,陶(táo)顺顺轻声提醒我:“银鲳很胆小,一定要小心翼翼,避免惊扰到它们。”在他的指导下,我们尝试给银鲳鱼(chāngyú)做一顿晚餐。这几年,陶顺顺观察发现,银鲳的食物(shíwù)偏好海蜇,“这就是(jiùshì)人工化繁育的关键”。 新鲜海蜇含水较多,我们将其(qí)切碎,海水混合(hùnhé)着碎肉飞溅,空气(kōngqì)弥漫着鱼腥味。这只是第一步,还要把海蜇和(hé)专用饲料进行混合,均匀搅拌。“银鲳天生嘴小,我们设计了专门的餐具,挂到池子里。”陶顺顺告诉我。 饲料(liào)被均匀分在一个个(yígègè)料台上,我拿着料台,蹑手蹑脚走路,趴在池边(chíbiān),轻轻地把料台悬挂(xuánguà)到池子里。为了(le)解银鲳的生长,我静静观察它们的进餐过程。这时神奇一幕出现了,不少银鲳鱼吃完饵料,开始漂浮。“这是银鲳胀气了,它们通过漂浮着身体把气体排出来。”陶顺顺解释原因。 养殖池里,可以看到,一尾尾银鲳鱼苗欢快转圈游动。这群活力充沛的(de)鱼苗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养殖船和“中试”基地(jīdì)。 规模化繁育技术全面突破后,科研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发现,银鲳胆小娇气,在传统网箱内很难(nán)适应,一有异响便会(huì)产生应激反应。其鳞片(línpiàn)细且易脱落,且对水流敏感,养殖密度较低,因此苗种主要销往大型工厂化养殖企业、研究院所等,大规模养殖仍是难题(nántí)。 这几年,企业开展银鲳网箱养殖实验,研究不同水质、气候、网箱规格、放养模式(móshì)下的最优组合,目前已选定深水(shēnshuǐ)网箱纵向并组排列、顺流摆放为最佳(zuìjiā)组合。 “一个企业,一定要(yào)有一个主打方向。这么(zhème)多年来,我们专注选育海洋水产育苗,就是要积累技术,在这个领域做到行业头部地位。”这是(zhèshì)郑根兴的理念。这些年,工厂化育苗车间相继(xiāngjì)繁育出26个海洋鱼类品种。 从一条(yītiáo)鱼的研发开始,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把(bǎ)育苗做成(zuòchéng)了大产业。在郑根兴带领下,企业攻克一个个科研难关,把苗种“芯”握在手里,用核心技术为养殖经济构建一条“护城河”。 陶顺顺测量水温。 记者(jìzhě) 贺元凯 摄 不仅是为了餐桌,更是要恢复海洋生态(shēngtài)链 最近,一批横带髭鲷来到了企业。我和陶顺顺一起(yìqǐ)准备给它们安个家(jiā)。 野生环境的鱼来到繁育池,消毒必不可少。我们(wǒmen)用水产专用消毒液对其进行了10分钟浸泡,给它们洗了一个澡,消灭潜在病原体。 这(zhè)两年,郑根兴带领(dàilǐng)团队开展横带髭鲷繁育。把海洋水产育苗做成了产业,郑根兴又把目光放在了海洋生态保护,选育(xuǎnyù)更多品种,丰富海洋鱼类种群。 在郑根兴的记忆里,有一个一生(yīshēng)难忘的画面:2011年7月12日,蒙蒙细雨中,200万尾5厘米(límǐ)以上的岱衢族大黄鱼放流象山港。鱼苗顺着滑道,滑入海中,游向更广阔(guǎngkuò)的天地。从此,大黄鱼增殖放流成为浙江各地(gèdì)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常态。 “现在我们(wǒmen)集中精力攻关横带髭鲷(diāo),这是典型的岛礁生长的鱼类,人工无法养殖,我们选育(xuǎnyù)的目的就是为了增殖放流,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。”郑根兴说。 在一个选中的(de)繁育池,我和陶顺顺每人捏住(niēzhù)一个角,使劲用力,拉开一张巨大的黑色遮阳网,覆盖繁育池一半的面积,给横带髭鲷(diāo)创造一个相对阴暗的环境。 一系列(yīxìliè)操作后(hòu),野生的横带髭鲷在人工环境中安了家。“这些鱼安家后,我们会(huì)使用适度的声响刺激鱼儿的食欲和注意力,使它们更(gèng)积极地摄食。”陶顺顺说。我们一边投喂饵料,一边敲击池壁,只见横带髭鲷活力满满,在池子里觅食、进食。 “选育种质,不仅(bùjǐn)是为了餐桌,更(gèng)是要恢复海洋生态链。”如今,郑根兴的愿景,指向更宏大的生态保护命题。 从实验室到海洋牧场,郑根兴用20多年的实践证明:科技赋能(néng)的现代渔业(yúyè),既能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,也能为人类开拓可持续的蓝色(lánsè)粮仓。
象山苗种企业繁育出26个海洋鱼类品种 记者亲历工厂化繁育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